上半年,长治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持续微幅增长,工业节能形势持续承压。
一、规上工业能源消费状况及主要特点
上半年,长治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91.0万吨标准煤(当量值,下同),同比增长2.9%,累计增幅与上月相比扩大1.1个百分点,累计增幅与一季度相比扩大0.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累计增幅与上月相比扩大1个百分点,累计增幅与一季度相比扩大1.8个百分点。
分县区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速度“三升九降”。从同比速度看,壶关县、潞城区和襄垣县三个县区同比正增长,分别为22.1%、18.9%和17.9%;沁县、武乡县、沁源县、屯留区、潞州区、平顺县、黎城县、长子县和上党区九个县区同比下降,分别下降23.9%、16.5%、9.7%、8.2%、8.2%、7.7%、6.6%、3.5%、1.7%;增幅最大的壶关县和降幅最大的沁县相差46个百分点。
四个县区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上半年,全市十二个县区中四个县区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上升,分别为:壶关县、武乡县、潞城区和襄垣县,其中壶关县节能形势最为严峻,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速度不降反增,同比增长16%。
焦化、化工、钢铁和煤炭四个重点用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同比增幅明显。上半年,全市规上六大重点耗能行业中,钢铁、焦炭、电力和煤炭四大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40.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综合能源消费量比重64.4%),同比增长11.7%,拉动全市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上升6.9个百分点。具体情况为,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20.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7.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74.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2.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91.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6%;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54.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
重点用能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速“三升三降”。上半年,全市规上六大重点耗能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0.7%,降幅最大;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5%;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8.0%,增速最高;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4.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增长4.5%。
八项主要单位产品工序能耗指标同比“三升五降”。上半年,全市重点监测63户规上工业企业填报32项单位产品工序能耗指标,指标值同比上升的10个,同比下降的22个。其中,八项主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指标同比“三升五降”。
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初现成效。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回收利用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余热余压等资源共207.2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的16.7%。
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加强构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耦合的消费结构,加快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改变过多依赖煤炭、火电等传统能源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动了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伴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焦化和化工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导致节能压力增大。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6月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累计增速较1-5月、1-4月、1-3月、1-2月分别提高2.7、10、10.4、13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1-6月规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累计增速较1-5月、1-4月、1-3月、1-2月分别提高2.5、5.3、9.5、2.1个百分点。预计下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速会持续提高。
重点用能行业仍是能耗增长主要推动力。按照综合能源消费量排序,全市前六大重点用能行业分别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非金属矿业制品业。上半年全市规上前六大重点用能行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97.5%,与同期相比占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全市规上工业仍以六大重点用能行业为主的消费结构没有改变。
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回落明显。上半年,全市785户规上工业企业中能源加工转换企业90户(剔除洗煤行业),用于加工转换的能源投入合计1906.5万吨标准煤,产出各种类别的能源产品1399.3万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效率73.4%,比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重点加工转换活动中,火力发电转换效率40.3%,比上年回落1.6个百分点;供热加工转换效率84.1%,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炼焦加工转换效率91.1%,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制气加工转换效率69.7%,比上年回落1.8个百分点。
三、继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几点建议
加速高耗能行业低碳化改造,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重点推进高耗能行业的改造提升,调整优化产业链,提高节能管理精细化水平的同时有效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推广“三改联动”技术,对煤电机组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提升火力发电效率。推动钢铁、焦化行业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技术,降低工序能耗。淘汰落后产能与设备更新:推动焦化产能整合升级,支持焦炉煤气制氢等高端化利用。对化工、水泥等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行动,强制更新低于能效基准的设备,加快推进节能新技术、新成果推广使用,提升行业节能水平。
强化非化石能源替代,构建多能互补体系。长治市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仅较低,煤炭依赖度仍过高。要扩大新能源装机与消纳能力,优先利用采煤沉陷区、荒山荒坡布局集中式光伏,推动分散式风电与农业/建筑协同发展,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配套飞轮储能、电化学储能项目,解决新能源波动性问题。利用现有焦炉煤气制氢成本优势发展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制氢加氢一体化示范站,拓展氢能在交通、化工领域的应用。
创新市场化机制与区域协同,破解结构性失衡。县区间能耗增速两极分化,探索实施差异化施策,如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过渡机制,在高增长县区试点碳排放配额交易,倒逼企业减排,对能效领先企业给予财税奖励、绿色信贷支持。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与能源协同,在适合条件县区推广绿色低碳园区模式,集成光伏、储能、碳捕集技术,对能耗增长过快县区严控新增煤电项目,强制要求新建项目配套可再生能源项目。